吉林中医馆互联网网络品牌营销托管外包
品牌既简单又复杂,做好品牌有上万种路径,上百万个想法。创业者完成了从零到一的产品和销售积累,会忽然找人咨询品牌。挂着品牌总监头衔,每天都在做品牌的职业经理人,也会经常困惑怎样的品牌战略对企业有用。中医跟其它行业较大的差距在哪里?其实就是两个字:品牌。而品牌工作暂时是看不到效果的,所以很多医馆没有在品牌上面做投入。可是品牌规划对一个企业来讲,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中医正处于百年来发展良佳机遇期!作为中医的重要载体,消费者对中医馆的需求,也日益增多。随着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中医馆/诊所的政策的放开,把资金投放到中医领域,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力点。加之“健康中国”上升为国家战略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,喜欢在季节更替去中医馆。在发达城市,去中医馆好像去美容会所一样,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尚。中医馆热潮蓬勃兴起,新开的医馆越来越多,那么初期该如何运作,才能打响品牌呢?
目前市场环境变化非常快,新事物层出不穷,我们看得真是眼花缭乱,对中医馆运营来说,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?对品牌规划有什么影响?真正应该抓的核心东西又是什么?
1、根据不同的定位选择合适的人
中医馆,不管是专科、全科还是外治,基本上家家都以“诊疗定位”为主,以解决客户病痛为出发点,以搞定疑难杂症为荣。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来看,是非常值得尊敬和推崇的,但从医馆发展的角度来看,不是良好选择。
中医医生的培养周期长,成才率低,决定了以“诊疗定位”为主的中医馆是不可能快速扩张的,加上中医辨证施治、个性化的诊疗特点,也不可能实现标准化可复制规模化的发展,即使在同一体系下的连锁中医馆,也是馆馆不同,根据不同医生的个性特征和风格进行管理和服务。
因此,中医馆想要快速开馆,扩大规模,唯一的方式就是到处挖抢医生,90%的医馆以多点执业、兼职走堂医生为主,全职医生寥寥无几,这种因医馆单一“诊疗定位”而风行的人才“拿来主义”作风,已为中医馆的健康发展埋下了祸根。
一是大部分中医馆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医生团队,没有给中青年医生创造足够的生存空间和成长土壤。
二是中医馆单一的诊疗变现模式,不管是专科还是全科,甚至是中医外治,都在比拼技术疗效,缺乏对人们多样性、多层次、多维度健康需求的认知和理解。
三是中医馆和中医医生过度地追求和吹捧技术疗效,在解决人们多样性、多层次、多维度的健康需求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,而不是根据客户的不同健康需求去匹配合适的医生和技师,造成只有诊疗没有服务,只有专 业没有舒适,只有延后疗效没有即时身心愉悦体验,需求和服务错位、脱节。
图片
在中医外治市场风起云涌之际,中医馆比较忌讳的就是用中医医生来做技师的活,医生追求的是治病,大部分是以“自我和技术”为中心,很难能降下身段和身份,就决定了不可能服务好健康、亚健康和微恙客户群体。
如果我们医馆定位在中医外治领域,一定要考虑清楚用什么样的医生、技师是比较合适的、比较稳定的、比较能给客户带来愉悦体验的。否则,你再怎么努力培养刚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医生都可能是徒劳,白白浪费医馆资源。
针对健康市场,医馆不能再以“诊疗”标准来选人、育人、留人,必须以客户需求出发来选择合适的人提供比较匹配的产品和服务。
2、薪酬待遇和考核机制:
中医馆,更多是靠医生来驱动流量,对多点执业和兼职医生,基本上没任何约束力,做好做坏一个样,更别说进行技术水平、服务能力的考核和问诊流程的设计、优化。当医馆一味靠医生引流变现,医馆就成了医生的附庸,不可能建立起以“客户”为中心的价值服务原则。而对全职医生进行考核,由于医馆本身“诊疗定位”的限制,某种意义上又不具备可执行性,诊疗技术的修炼不是半年1年就成,而是需要3年、5年,甚至是10年,试问,我们有多少医生在一家医馆呆上3年的。
一旦医馆对医生薪酬和考核机制没法落地执行,就不可能驱动医生遵守医馆的规章制度,医馆的整个运营和服务就处于中医医生对医馆来讲,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,是医馆一个岗位上的职员还是核心,先后顺序如何?如果我们不弄清这个问题,在医馆跟医生的博弈中,留给医馆的只有一堆尴尬。